
聊沙特,你脑子里第一个画面是啥?
白袍,头巾,宠物是狮子,院里有油井,每天的工作就是思考今天该临幸哪辆劳斯莱斯。
这刻板印象,跟说四川人人都养熊猫一样离谱,但又透露着一丝朴素的真理:他们巨有钱,而且是靠地下的黑金。
但现在,这群全世界最懂石油的人,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焦虑,一场关乎国运的“中年危机”。
他们猛然发现,家里那口油井,就算不会枯竭,也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变得跟家里的古董诺基亚一样,除了能砸核桃,一文不值。
于是,一个叫“2030愿景”的玩意儿横空出世。
这玩意儿说白了,就是一份地球上最贵的“戒断反应”治疗方案,目标是戒掉石油依赖症。
这方案有多野?
这么说吧,就像一个天天可乐配炸鸡的快乐肥宅,突然立下flag,说明年要参加铁人三项,顺便拿个世界冠军。
他们要在沙漠里凭空造一座城,叫Neom。
这城里最炸裂的项目叫“The Line”,一条170公里长、200米宽、500米高的线性城市,两边是镜面玻璃,科幻感拉满。
没车没路没碳排放,900万人住在里面,上班通勤靠高速列车,20分钟贯穿全城。
这是什么?
这是城市吗?
这是直接把《赛博朋克2077》的设定图纸拿出来按F键施工了。
整个项目预算5000亿到1万亿美元。
一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?就是你每天中五百万彩票,需要连续中上个小四百年。
疯狂。魔幻。烧钱。
所以问题来了,他们图啥?
图一个国家的未来叙事。
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只是个卖油翁的时候,你必须砸钱,砸出个新故事来。
Neom就是这个故事的序章,一个用钢筋水泥和真金白银写成的巨型PPT,告诉全世界的资本和人才:别看我土,我巨潮,速来。
除了硬件上的魔幻操作,软件上的变革更是堪称地裂。
过去,沙特女性出门像是在玩真人版“猜猜我是谁”,一身黑袍,只露眼睛。
不能开车,不能和男性公开社交,连听个音乐都可能被宗教警察请去喝茶。
现在呢?
政府定下目标,要把女性就业率干到30%,结果一不小心用力过猛,干到了35%,还冒出了一堆女性领导。
当年因为弹吉他被罚的小姑娘,如今在国外拿了国际大奖,学会了开飞机,回国开了家VC,专门勾引国际创业公司来沙特“下蛋”。
这种变化,不是循序渐进,更像是一种“瞎积薄发”。
因为社交媒体的渗透率全球最高,几十年来,面纱后面的眼睛早就看遍了世界。
渴望早就埋下了,只差一个官方的“Go”指令。
MBS王储按下这个按钮,于是整个社会像解开了束缚的弹簧,以一种报复性的姿态拥抱现代化。
演唱会开了,电影院建了,男男女女可以在咖啡馆里光明正大地聊天了。
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,那么振奋人心,对不对?
宏大的叙事,颠覆性的变革,用钱砸出来的未来感。
那么,问题出在哪呢?
问题就出在,人和钱,往往不是一回事。
尤其是当钱来得太容易的时候,人就容易出问题。
任何改革,本质上都是一场利益和思想的重新洗牌,沙特这场堪称地球上最壕的改革,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,而且是VIP定制版的烦恼。
第一个大坎,叫“富贵病”。
咱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,为啥能爆发出那么强的生产力?
一个字:穷。
饿啊。
不干活就没饭吃,多干活就能吃上肉,逻辑简单粗暴,动力十足。
沙特呢?
石油给他们带来了泼天的富贵,也带来了最舒服的“诅咒”。
国民从出生到坟墓,国家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上学不要钱,看病不要钱,收入不交税。
这种福利,就是把一切都“喂到嘴里”。
舒服是真舒服,但副作用就是,大部分人失去了去“打猎”的动力。
你跟一个衣食无忧的人谈996,谈艰苦奋斗,他看你就像在看一个外星生物。
所以沙特出现了奇特的劳动力结构:顶层,花大价钱从全世界挖精英,给高薪,给职位,解决最顶尖的问题;底层,大量雇佣外国劳工,干最苦最累的活。
那中间呢?空了。
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,本该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腰部力量,但沙特这块是软的。
政府强制要求企业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地人,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
你不能指望一个习惯了开自动挡的人,突然就能去手动挡赛道上飙车。
职业道德和多元化技能,不是发钱就能买来的,得靠时间和历练去磨。
第二个大坎,叫“PPT依赖症”。
沙特的变革,从上到下,几乎全是政府主导。
尤其是,他们极度迷信一群西装革履、PPT做得贼漂亮的“高人”——国际咨询公司。
麦肯锡、波士顿、贝恩,这些名字在利雅得比LV还响亮。
这事儿逻辑上很微妙。
咨询公司擅长画饼,能把一个想法包装成一套无懈可击的宏伟蓝图。
这对于急于改变形象、需要顶级背书的沙特来说,正中下怀。
但问题是,国家发展不是做PPT。
咨询公司就像一个健身教练,他能给你制定最牛逼的健身计划,告诉你每天吃什么练什么。
但他不能替你举铁,不能替你流汗。
更骚的操作是,这些报告往往直接递交给最高层,绕过了本地的执行团队。
结果就是,本地团队对战略一知半解,没有主人翁意识,更没有拍板的权力。
反正天塌下来有咨询公司的PPT顶着,“你看,专家说的”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甩锅闭环:领导靠咨询公司规避决策风险,咨询公司靠不断出新方案来延续合同。
大家各取所需,都很开心。
唯一不开心的,可能是那个被画在PPT上、却迟迟落不了地的项目。
这种模式,是典型的“快种快收”思路的异化,只求快速出方案,不求长期见效果。
第三个大坎,叫“眼大肚子小”。
沙特的规划,突出一个“大”字。
一出手就是几千个项目同时开工,个个都是吞金兽。
预算超支是家常便饭,反正家里有矿。
为了搞这些项目,请来的外国专家薪水高得离谱,三年合同期一到,拿完奖金拍屁股走人,留下一堆干了一半的活儿。
人走了,茶就凉了,项目的连续性就断了。
最近,沙特好像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,开始踩刹车。
从宏大宣告转向务实执行,暂停新项目,给现有项目砍预算。
这是好事,说明地主家也开始算计着过日子了,从“做梦模式”切换到了“干活模式”。
但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:预算一砍,有些项目就瘫了,招聘停了,负责人没了,又回到了“战略模式”。
加上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、官僚主义,很多事情的推进效率,依然感人。
说白了,沙特现在经历的,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巨婴,在经历一场痛苦的成长。
骨骼在疯狂生长,但肌肉、神经和心智都还没跟上。
浑身哪哪都疼,动作笨拙,还特要面子。
怎么办?
这时候,不妨看看咱们当年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智慧。
邓公的“黑猫白猫论”,本质就是极致的务实主义,不跟你扯那些虚头巴脑的,结果导向。
先在深圳搞个小范围试点,成了就推广,败了就调整,错了就认。
这种小步快跑、快速迭代的思路,恰恰是治疗“PPT依赖症”和“好大喜功病”的良药。
当然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。
沙特的这场豪赌,注定不会一帆风顺。
这些“成长的烦恼”,躲不掉,也绕不过去。
但无论如何,当今世界,很少有地方能以如此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实验。
钱能解决很多问题,但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。
沙特用石油的钱,给自己买了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,但船能开多远,开多稳,最终还是要看船上的水手。
这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,未来是建成一座座赛博朋克之城,还是留下一片片宏伟的烂尾楼,谁也说不准。
但过程本身,已经足够魔幻,足够精彩。
作为吃瓜群众,我们能做的,就是搬好小板凳,安静地看戏。
毕竟,这么贵的戏票,可不是天天都有。
配资炒股论坛平台,股票配资排名,配资炒股安全平台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